一位延安农民与毛岸英的深厚情结
来源:《现代企业》杂志社 点击数:2181 时间:2016-07-05
革命圣地延安吴家枣园小山村,历史上是一个荒僻的黄土高原村落,山高谷深交通不便。64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长子毛岸英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毅然来到这个小山村拜师务农,上“劳动大学”。六十多年过去了,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毛岸英年青英俊、吃苦好学、为人谦和的音容笑貌,依然弥留在山村老人们的心中,“他是个好后生,好青年……”老农们用朴实的语言赞美毛岸英。岸英住过的土窑洞,用过的锄头、老镢、犁铧等农具;推过的石磨、碾、牵驴滚碾过的打谷场,做饭的锅灶,教农民们扫盲识字的小桌,亲手植的槐树……这些原貌依旧的一件件斑驳物件见证了当年的历史,可谓苦乐一杯,清风千秋,至今倾诉着岸英的双手由一个个血泡变为老茧的往事,昭示着共产党人永做劳动人民好儿子的永恒主题。
吴家枣园村毛岸英旧居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中心”,它吸引着众多到延安旅游者来小山村瞻仰、体验、洗礼;吴家枣园也被称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第一村”。
六十多年的风雨岁月,吴家枣园村经历了炮火硝烟,沧桑世事。毛岸英的旧居曾被敌人飞机轰炸过,又因多年的风吹雨淋,土窑洞差点垮塌,幸亏村里一位叫吴凌云的农民悉心保护,才有今天的完好。吴凌云系毛岸英当年上“劳动大学”的务农老师、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侄子。他今年54岁,虽是一个农民,却对“红色文物”痴心不改。他怀着对革命先辈无限的崇敬,奔走呼号,借钱筹资,于2004年5月18日对毛岸英旧居进行修复,在村民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苦干,旧居恢复完好,对外开放,成为自发恢复开放革命旧居,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典型事例。“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赞誉和好评。
1991年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曾感慨咏叹:“假若,我们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毛岸英那样,我们的党就一定兴旺,一定为群众所拥护”。毛岸英在此拜师务农的掌故,永远展示着领袖与儿女们情感世界的千古绝唱,它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吴家枣园亦升华为国人应精心呵护的一座美好的精神家园。
吴凌云的红色情结。 农民吴凌云现为“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吴凌云的父亲与当年毛岸英学习种地的老师吴满有是弟兄。吴满有是吴凌云的伯父,当年他们同住一个院落的窑洞。
吴满有在1948年陇东宝鸡我军和胡宗南匪军的战役中“被俘失节”,以后被送回到延安,这位昔日的“劳动英雄”,从此便悄声在家放羊,1959年3月郁郁而终。吴满有去世后,他的儿女们有的回到了老家,有的随部队去了新疆。家里的几孔土窑洞就由吴凌云的父亲继承,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这几孔窑洞就留给了吴凌云。
改革开放后,吴凌云靠自己娴熟的驾驶技术,开过拖拉机、出租车和私家车,经营着一个祥和而美满的五口之家。吴凌云挣了一些钱,生活变得富裕,在城里买了房子,搬出了土窑洞,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吴凌云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他想起小时候父母在临终前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保护毛岸英留下的物品的嘱托,他的胸中便时时涌现一股红色情怀。他想自己如今过上了好生活,应该是为毛主席和毛岸英做点什么的时候了。毛岸英曾住过的土窑洞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已经破败不堪,他就想着要把旧居重新进行修整,让它完整的保存下来,完成父母的遗愿,也圆自己心中的那个红色的梦。
自筹资金恢复旧居。 吴凌云是个说一不二,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成的人,一旦心里有了想法,他想立刻付诸实施。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和要好的朋友,他心里非常担心亲人朋友们反对他这样去做,哪知他的想法刚一说出,几乎所有人都表示支持。他和两位好友张勇、黑玉花共同筹集了30多万,招收了20多名工人,动用15辆机动车,开始实施旧居恢复工程。
2004年5月18日,毛岸英在延安的旧居恢复工程正式启动。吴凌云的工程开建后,许多村民都主动帮忙,他们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个村子的荣誉,都不计报酬。有的提水,有的担土,还有人将自己家里的农用三轮车开到工地,供工程调遣使用。帮忙修建的村民们,有年近七旬白发老人,也有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表示,忘记谁也不能忘了毛主席,修筑毛岸英旧居,对全村人来说是件大事!
吴凌云修整毛岸英旧居的事逐渐被传开,社会各界对吴凌云的做法表示大力支持。来自香港、澳门等地的不少热心人士,纷纷主动表示要出一把力;市区相关部门和领导也非常关注和重视,亲自来村上察看工程的进展情况。有不少好心人主动捐钱捐物,一些退休老干部自发地组成了宣讲团,只要旧址上举行活动,他们就义务前来“呐喊助威”。
2008年11月28日,毛岸英生平事迹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吴家枣园隆重举行。应吴凌云和共青团延安市委的邀请,毛泽东主席的儿媳、毛岸英夫人刘思齐和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等出席了当天的开馆仪式。老吴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和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应邀出席“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开馆仪式
毛岸英生平事迹陈列馆由农民吴凌云自筹资金100多万元,经过6年艰辛努力建成。馆内陈列了毛岸英一生各个时期的图片百余幅,毛岸英生前的生活用品、家具等。目前,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已形成了旧址部、陈列馆和宣讲团三部分。
吴凌云对记者说:“我为啥要建这个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却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的目的就在这儿。有人说,你一个普通老百姓,弄这干啥,我说,没有毛主席,哪有我这老百姓现在的幸福?我已五十多岁的人了,吃水不要忘记挖井人,幸福不要忘记毛主席,毛主席领导咱中国人民打下江山,我们世世代代要记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电视剧《毛岸英》剧组来到吴家枣园吴凌云家拍摄,老吴白天黑夜忙乎着给予大力支持,哪个地方路不好,车上不去,他便带人去抢修。剧组在冰冷的延河水中拍摄,老吴便到市消防队联系借来高腰雨靴、雨衣等。他给剧组腾开窑洞、房间,让剧组人员休息,给他们烧开水,熬小米稀饭……忙个不停,《毛岸英》上映后,总编剧、制片人张丽、演员韩中、于晓光等纷纷打来电话向老吴表示感谢。
还有不少来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旅游参观的人们,也纷纷为他祝贺,并说从吴凌云身上他们看到了延安精神。
吴凌云,一个平凡的农民,干了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的事迹正在革命圣地延安流传着,并受到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