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96岁古典文学大家霍松林逝世 巨星陨落文坛痛失泰斗

    来源:    点击数:1098 时间:2017-02-05

    (来源:三秦都市报)


           2月1日,大年初五,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当代中国第一部文艺学教科书(文艺学简论)作者、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辞世,享年96岁。霍松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月5日上午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霍松林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一生只做三件事,但他把每一件都做到了极致。



           读书:求真求是不盲从
           出生于1921年9月的霍松林,是甘肃天水人,3岁起随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神童”之誉名闻天水。他从十五六岁就沉潜于诗词创作,初高中阶段发表抗战诗词散文颇多,在他洋洋大观的作品中,最早发表的是一首旧体诗《卢沟桥战歌》,时年仅16岁。随后又写出《闻平型关大捷·喜赋》《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等诸多忧时感事之作,并因此在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时,入列中国作家协会“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荣获“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于右任称其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
    大学时代师从著名诗人汪辟疆、胡小石、陈匪石、卢冀野诸先生,并受知于于右任先生。先生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为他此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生道德文章蜚声学界,其学术成就与治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求真求实的创新开拓意识;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品格。他说“我追求的学术品格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做到求真求是、学风严谨、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始终不偏离这一学术‘政治方向’。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学者的霍松林刚正不阿、勇于独抒己见的学术品格。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针对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有争议问题发表了一批论文,其中的《试论形象思维》是国内探讨形象思维的第一篇长文,一发表即引起强烈反响。1966年初夏,他因这篇文章无端遭受祸害,并株连家眷,下放劳改达10年之久。新时期拨乱反正,霍松林和他关于形象思维的有关论述因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公诸报端而得以解放。
           教书:当代文心再“雕龙”
           1951年初,霍松林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到校伊始,霍松林就承担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史三门新课。在极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只能边学边教,自己动手,拟出提纲,一节一节地编写讲义。到了1953年秋,几经补充修改,完成了26万字的《文艺学概论》,先后作为高等学校的交流教材和函授教材。195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样,便有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新型文艺理论专著。
           1982年,经过对《文艺学概论》的增删修订,霍松林完成了37万字的《文艺学简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两论”是霍松林先生研究文艺理论的力作,也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力作。作为教材,它把一代代学者引入文艺理论的殿堂;作为理论专著,霍松林先生构建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有独特的见解,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蹈袭他人,自成一家之说。“两论”被学术界誉为“当代《文心雕龙》”。
           自1953年至今,霍松林先生一直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名誉院长;1951年赴陕执教至今,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安师范学院讲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
           自1951年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起,霍先生一直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终身教授。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霍老的门下已有60位博士,22位硕士,人称“霍家军”,这些后起之秀大多已独立出版专著,在文坛和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在陕西师范大学发出的讣告中称,“霍松林先生的逝世,是我校的重大损失,是学术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山高水长。”
           写书:多个领域著“开山”
           霍松林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早年就确立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他认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霍松林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坚持不懈。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尤以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最有成就和特色,代表作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西厢记〉简说》《〈西厢记〉述评》《李白诗歌鉴赏》《宋诗三百首评注》《历代诗精品评注》《孔颖达诗歌初探》《〈滹南诗话〉校注》《〈欧北诗话〉校注》《诗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诗译析》《文艺散论》《唐宋名篇品鉴》《历代好诗诠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唐音阁文集》等30多种;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1988年)》(6卷)、《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辞赋大辞典》《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说注》《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元曲精华》等50多种,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霍松林一生始终没有间断诗词创作,1988年集结为《唐音阁吟稿》。随后,台湾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用繁体字直行排印出版,改名为《唐音阁诗词集》。《吟稿》从表现内容看,举凡国计、民生、亲情、友情、个人际遇与感受,乃至山川胜迹,无不纳入作者视野,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民族历史行程和个人际遇的反映。
           诗言志,赏读霍先生大气包举的诗词创作集《唐音阁吟稿》《唐音阁诗词集》,既可领略其中流露的“中国文人之忠爱情操,与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高风亮节”,又可从中探知半世纪广阔而深邃的“活的历史”。
           2008年12月20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5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教授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位获奖人之一,其他4位获奖者分别为孙轶青、叶嘉莹、刘征和李汝伦。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教授认为,《霍松林诗词集》共收录诗词1200余首,时间跨度70余年,可说是历史的实录。
           悼念:文坛各方共哀思
           霍老逝去,连日来,社会各界沉痛悼念霍松林先生。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马凯同志专门发来唁电,对霍松林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霍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问候。
           文坛中人也纷纷表示缅怀之情与追思之意。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当天下午即去唐音阁吊唁霍老,霍老遗像两侧的挽联是钟明善手书“巨星陨落文坛痛失泰斗,渭水鸣瘖学子悲泣寒风”。
           著名学者肖云儒当天也以四言痛悼:“千秋唐诗接海天,百年唐音阁在前。遥拜霍公钟吕响,青松过处终南现”。
           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曾说“我父亲看霍老的书,我也看霍老的书,两辈人都是霍老的读者。在西安的空气中,到处都有霍老的味道,能与霍老生活在一个城市,真是幸运。”昨日,他也前往吊唁霍松林先生,并现场手书敬挽“杏坛育桃李,唐音播千秋”。
           西安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称“先生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大损失。也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愿先生一路走好!”昨日,他前往先生灵堂,敬献挽联“松梵清音远,林风觉路长。”并拈香诵经,送先生最后一程。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