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总书记与梁家河村的深厚情结

    来源:《现代企业》杂志    点击数:2931 时间:2016-07-01

            本刊记者   赵锦荣


      龙年冬十二月,陕北高原已是万木霜天,我们从西安驱车北上,过铜川,经延安,继续向东北方向行驶,此行目的地是陕北延川县境内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车出延安东关,小车急驰在莽莽的古老黄土高原上,延河透着少有清澈缓缓东流,鄂尔多斯冬季的冷风使逶迤的山野失去往日的绿色,冬日的黄土地呈现出它特有的厚重与壮美。

     

    梁家河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三次复信


         梁家河,不时地在我胸中升腾,隆冬的寒风挡不住我对这个小山村的向往,我要亲眼看看梁家河的沟塬村貌,山岭草木,亲身感受延安革命老区的农村在时代大潮中的变迁,寻访四十多年前一群热血赤子,英气勃发的北京知青在这里插队接受再教育的往事,以及他们人生的征程和在这块土地上奉献的青春年华。

         约两个时辰,我们来到了文安驿镇,经打听,路边的老乡说,向东拐,过了这条小河端直向东便是梁家河。

         小车沿着一条蜿蜒的山路向东行驶,这是一条由西向东的山沟,从沟口到沟掌约十多华里,两面是黄土大山,一条山溪由东向西流入文安驿河,穿山越石,一直奔流黄河。

         梁家河映入我们的眼帘。

         梁家河,一个普通的中国版图上难以找到的黄土山沟,近年来却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来这里参观的、感受的、寻根的,接受传统教育的,还有的商家来到这里投资……梁家河不再是昔日传统的农耕生活,它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前进的鼓点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实施生态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养猪场、养鸡场已具规模。陕西最大的养猪企业本香集团投资进入梁家河大力发展养殖产业。这个全村80户人家347人的山村,正朝着党的富民惠农政策积极奔小康。

         村委会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村民们深情地说,梁家河能有今日的大变化,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更是习总书记几十年来情系梁家河,不忘曾一起种过地的农民乡亲,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三次复信梁家河村,1992年还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梁家河看望乡亲,给全村每户人家带了礼物。他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地关怀,使乡亲们深受鼓舞。村民们在讲述中还不时地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和习总书记的历历往事,劳动场面,生活情景,至今大伙记忆犹新。村民们习惯地称他习书记38年前的19741月,二十一岁的习近平同志被选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书记带领社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他和社员同甘共苦,村民们大事小事总是去找习书记,寒来暑往,春秋七载,习近平同村民们亲如一家,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青春年华,知青岁月

     

             

    1975年10月,习近平(前左四)上清华大学时同村委会干部亲切合影


        将岁月的时空回溯到四十三年前的冬天。

            19691月,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天气异常寒冷,一群满脸稚气的北京知识青年,不远千里从首都出发,坐火车30多个小时来到陕西北部铜川,再换乘解放牌大卡车,奔赴到陕北延安地区延川县,又搭上老乡的毛驴车,一路尘土飞扬,好不容易到达文安驿公社,由公社大院又前行十多里,来到梁家河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始了他们的知青生涯。来梁家河大队15名北京知青中有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少年,他便是习近平。

         从北京大都市到陕北高原的黄土山沟,知青的生活是多么大的反差啊!窑洞里跳蚤多,习近平被咬得浑身都是水泡,只得在炕席下洒农药粉来灭蚤。但经过一段的艰苦磨炼,他们都坚持过来了,习近平也很快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他同生产队社员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掏地锄搂,耕田放羊,春种秋收,兴修水利,打坝造田,拉煤挑粪……样样农活都干,那些年,几乎没有歇过。他白净的皮肤被高原的阳光和山风吹晒地黝黑,手上一串串血泡变成了厚厚老茧,他很快成了生产队的壮劳力,扛一二百斤的麦子,走十里山路不用换肩。村民们夸赞说他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当年习书记插队的窑洞旧居,时当正午,和熙的阳光温暖地照洒在这个院落。一线三孔窑洞,西边的一孔便是习近平当年插队住过的窑洞和学习的地方,他是有了名的爱读书。

         他来插队时,还带了一箱子书,箱子很沉,帮他拎行李的农民,还以为北京知青带来了金元宝。

         尽管学业中断了,但习近平对知识的渴望始终如一。梁家河村的老支部书记梁玉明回忆说,习近平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爱看书,读砖头那么厚的书,好多都是马列主义理论。劳动休息时在看书,放羊时在黄土坡上看书,吃饭的时侯读着书不肯放下,在那间大约二十几平方米的窑洞里,他点着煤油灯,常常读到后半夜。

         在那个艰苦岁月里,习近平把村里分配给知青的白面馒头分给乡亲们吃,自己吃糠窝窝。当时,北京曾奖励给知青先进人物一辆带斗的三轮摩托车,那在当地是十分稀罕的,习近平设法换成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扬场机、抽水机等农用工具供村民们用。

         在这孔普通的窑洞里,村委会保留着当年习近平插队时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老镢、锄头、锨、镰刀等;做饭用的锅、军用水壶、菜刀、瓦罐、水缸、碗、勺等物,窑墙上挂着他1975年上清华大学时同村民们合影的黑白照片和1992年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村与村民们的亲切合影。

     

    饮水不忘挖井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村中央那口沼气井。

            19741月,习近平同志选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从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推广沼气的新事物,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便决定在梁家河建沼气井。由于当时陕西还没有推广沼气,有沼气不过秦岭的说法。那时在村里建沼气井、沼气池,村民们不理解,不接受,政府不支持,有一定的阻力。于是习近平自费去四川绵阳学习沼气技术。回来时还引来一位农民沼气土专家,他亲自挖坑、抹泥,很耐心地手把手教社员建沼气井、沼气池的技术,经过辛苦劳作,19748月,第一口沼气井终于建成了,点火试验成功。当那蓝色的火苗通向各家各户烧火做饭、照明时,村民们一下子欢腾了,再也不要上山下沟地砍柴了。沼气太好了,太神了!

        习书记用现实的科学发展教育了村民,使这个闭塞的山村,祖祖辈辈过着刀耕火种的庄稼汉们,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的威力与农业发展重要性,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转变和幸福。村民们劲头十足,在习书记的带领下,一鼓作气,又建成22口沼气池。

        梁家河建成全省第一个沼气化村,解决了农民的实际生活困难问题,这为陕西省开了先河,为了向全省农村推广沼气的优越性,省市县联合在梁家河大队召开了现场会,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并受到省市县的表彰,现场会后沼气的应用和推广在陕西各地陆续展开。

        习总书记当年亲手建成的沼气井,历经四十多载风雨,现仍保存完好,井口旁立一小石碑,上书陕西第一口沼气井,沼气井后面的山墙上有一幅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宣传油画,真实地记载了四十年前沼气井建设的历史。


        当年习书记带领社员亲自建成的沼气井,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井  (本刊曹玉霞/摄)


        梁家河是一条狭长的黄土山沟,与所有的陕北高原地貌一样,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而且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增产增收,寒冬农闲时节,习书记带领全村社员,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大干苦干,修梯田打坝。在兴修水利大会战中,他挽着裤腿,光着膀子,挥镢挖土,推车打夯,累活、重活,总是抢在前边,他每次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他带领社员先后打了几座坝,这些土坝因地制宜,将狭窄的河沟淤为宽阔平地,粮食增产了,为村民带来实际利益,而且在大旱之年还可以引水灌溉,现已成为全村的高产田。记者站在高高的土坝上,放眼望去,山上层层梯田,沟底坝地平展,坡洼上栽植着苹果、枣树等各种经济林。


       

     山上层层梯田,沟里坝地平展。现已成为村里高产田和经济林


        习书记还组织村里铁匠成立铁业社,打造的农具既能自给自足,又可卖到邻村增加集体收入。为了解决村民们长期饮用水问题,习书记带领大伙在村里打了一眼大口水井,村民们喝到了甘洌清甜的井水,告别了祖辈沿习的河沟不卫生饮水。几十年来,这口水井至今仍是全村村民的饮用水,所变化的是在水井上接上了自来水管,通到各家各户。饮水不忘挖井人,村民们深情地述说着习书记当年给他们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

     

    总书记与梁家河村的深厚情结

     

        在梁家河村当年习近平同志插队住过的窑洞里,记者看到窑壁上挂着两张放大的照片,一张是197510月,习近平上清华大学时,村委会干部欢送时的合影,另一张是1992年秋天,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的留影,这两张照片真切地记下了总书记与梁家河乡亲们的深厚情谊。

            197510月,习近平被清华大学录取,他依依不舍地告别生活劳动了七个春秋的梁家河大队,告别了朝夕相处,可亲可爱的村民乡亲。离开那天,全村人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村民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表达对他的赞誉和深情。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习近平没有忘记梁家河村,一直惦念着乡亲们。他先后帮村里通了电、修了桥、翻建了小学。1992年秋天,离别17年,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回到梁家河村,挨家挨户看望,为贫穷老人带去了慰问金,给孩子们带去了新书包、文具和用来提醒上学时间的闹钟。

        村民梁玉明到福州探望习近平,他被热情地请到家里,习近平夫妇亲自下厨,为老乡做了满满的一桌子菜,好多菜是陕北风味的。梁玉明说,每次见到习书记,他都对老乡特别热情亲切,并且对陕北的老酸菜念念不忘。他任福建省领导时,还把身患重病的农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疗,自己掏钱支付全部费用。

        村民们曾给习近平写过三封信,都得到了他的回复,2007928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他回信说,我离开梁家河村已有三十多年了,从1992年回到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到现在也有15年了,但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难忘的七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2008712日,他又回信说:去年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很不容易,希望你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搞好开发项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生活更加宽裕,我始终关心着大家,希望有机会回去看看。

           201152日第三次回信,他说:村里从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拓展增收渠道,乡亲们的收入进一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对此我深感欣慰,向全村父老乡亲们问好!

        总书记情系梁家河,梁家河村奋力奔小康。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传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到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们欢欣鼓舞,坐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收看了一遍又一遍,大家兴奋地说,有习总书记为我们掌舵领航,农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连日来,梁家河村掀起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村委会主任巩保雄对记者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把梁家河早日建成小康村,发奋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习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关怀!


    本文作者赵锦荣总编在习总书记当年插队住过的窑洞前留影  (本刊曹玉霞/摄)

        本文2013年曾发表在《现代企业》、《当代陕西》、《法治与社会》等报刊;《人民网》、《新华网》、《百度》等众多网媒转载报道。

            

         (作者简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毛体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传播学会会长、陕西省作家学会会员、《现代企业》杂志社长、总编辑 。笔名:野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