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延安老作家曹谷溪的中国梦

    来源:    点击数:2108 时间:2020-10-10

        前不久专程去延安访问了老作家曹谷溪。

        在飞往延安的航程中,我就琢磨此次访谈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陕北这块古老厚重的黄土地,千百年来涂抹着浓厚而又独特的文化色彩,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长城、轩辕黄帝陵相聚于此。这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曾走出过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如今,又走出了曹谷溪,一位在文学领域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著名作家路遥的引路人!“天之高焉,地之古焉,唯陕之北”。曹谷溪,几乎一辈子就在这块土地上行走、寻觅、探索。他说:“这里的每一座大山,都活着;这里的每一条山沟,都流淌着奇妙传说……”他让自己的心灵与这片厚土同频率震颤,始终保持了对这片土地的无比赤诚和依依眷恋。

    1.jpg

            次日,应约来到曹谷溪创办的谷溪书馆采访他。谷溪书馆位于延安市虎头园小区内。远远望去,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谷溪书馆”匾额映入眼帘,悬挂于红墙之上的竖式牌匾,黑底黄字,醒目传神。曹老伫立门口迎接,并亲自担当“解说员”引领参观见识这座“非凡书馆”。采访开始,省电视台还架着摄像机,而身体硬朗风趣幽默的曹谷溪,精神炯烁思维缜密,侃侃而谈逻辑清晰,一个下午竟让我不断“刷他的屏”,留下深刻印象。

     

            “拍出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可以瞑目了”

            为新中国建国70周年献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于2019年5月上映。此片由已经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卢奇、黄薇等实力戏骨,精彩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赞颂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2.jpg

            刘劲说:“电影能够如期上映,作为原作者,曹谷溪老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曾听刘劲介绍,曹谷溪是陕北大作家,和路遥是好朋友。1941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农村,曾任延川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山花》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曾采访在延川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写成大办沼气的长篇通讯《取火记》,并发表在当年9月20日的《延安通讯》上,头版配发的评论题为《要大力推广利用沼气》。

            11年前,曹谷溪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周总理回延安》。刘劲讲,曹老一直想找到他,一次机遇,他见到了刘劲。他对刘劲说:“我一直在找你,你就是我心目中扮演周恩来总理的最佳形象,你一辈子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扮演周总理这个光辉形象,我要把这个剧本送给你作礼物,我希望你能弄出来,我都已经快80岁了,如果你能把这个电影拍出来,我也就能瞑目了。”

    3.jpg

            刘劲扮演过很多时期的周总理,就是还少老年总理的形象。他认为曹谷溪原著《周总理回延安》基础挺好,特别是题材切入点独特、很值得挖掘、提升,应该更丰富更有电影叙事感与呈现感,深入研究探秘周总理在此时的内心世界,用电影化手法形象细腻展示出来。于是联手著名编剧王青伟、羊君经过精心提炼打磨,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摄制,《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电视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终于问世,与观众见面后受到广泛好评。

            曹谷溪谈到,创作《周恩来回延安》时,他力求以周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手法回顾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新时代对“中国梦”的矢志追求。“我就是要通过这样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在‘延安精神’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激励下,中国共产党率领14亿中国人民怎样‘而今迈步从头越’,走上新的复兴之路。”

    4.jpg

        曹谷溪是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写东西总是充满真情实感,在《周恩来回延安》创作中,他又一次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心灵相通,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二是彰显周总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脉脉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峥嵘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等情节,催人泪下。曹谷溪说:“我就是要让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让情感的起伏始终推动剧情发展!”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曹谷溪讲的这样两段话:

        “当年,《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暨美国记者斯诺有言:‘走进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真正的中国文化。’我写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决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意义上的陕北延安,而是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负载着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携手创造英雄史诗的光辉时代和辽阔国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说来说去,我写《周恩来回延安》,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对于革命理想伟大初心的苦苦追寻和满满收获,就是对中国梦的无限向往和真诚期待!”

        曹谷溪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我以《周恩来回延安》之电影文学剧本,奉献一个延安文艺老兵的绵薄之力!

     

           “路遥是这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坛英杰”

            曹谷溪与路遥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同出生在清涧,成长在延川,落脚在延安,都始终眷恋思索着陕北这片黄土地,都挚爱文学事业。穷苦的路遥能够写出《人生》《平凡的世界》,遇到曹谷溪这个贵人是一个很大“助力”。

            为何30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人们常说,伟大作品就像时代眼睛一样,人们可以通过这双眼睛看到时代看到自己看到一切。《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双眼睛。上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以命搏文“,用整整六年时间熬制了这部百万字鸿篇巨著,人们从这本书里找到出路和未来。路遥对年轻人的善意,对贫穷苦难诗意的描写,对向上向善由衷的赞美,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曹谷溪自幼热爱文学、美术并自学雕塑,在延川中学就读时为图书馆捧出处女作高尔基雕像。为读到更多中外名著,他寒暑假都不回家,打苦工干累活,每天挣5毛钱补贴花销。闲暇之余,便是去校图书馆整理图书、读书看书,这为以后的创作提供打下坚实基础。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他放弃高考,来到延川县贺家湾公社当了一名炊事员,后来有人戏称他是“延川县文化水平最高烹饪技术最低的炊事员”!他一边端锅提勺,一边坚持写作,到1965年,因成果斐然,被推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曹谷溪名声鹊起。

    5.jpg

    路遥的挚友曹谷溪与节目主持人董卿在访谈中


            曹谷溪回忆,真正结交比自己小8岁的路遥,把他俩拧在一起的“粘合剂”就是文学。说曹谷溪是路遥的“伯乐和媒人”,这是历史真实。他当时是延安地区文艺圈的“领头羊”,路遥曾明确表示拜他为师学写作。曹谷溪为了培养路遥,每次“沉”下去时都尽量带上路遥,让他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教他如何采访,怎样摄影,这使得路遥文学创作渐入“快车道”。1970年,路遥在仕途情感上双受挫,曹谷溪第一次看到路遥失声痛哭,路遥还一身白衣,腰系麻绳,问他给谁戴孝?他说给自己……路遥几近崩溃,曹谷溪悉心开导:“一个男人不可能不受伤。受伤之后不是哭泣,而是要舔干伤口上的血迹,然后立到人们面前,依旧还是一条汉子!”曹谷溪试着修复路遥的感情,请在同一报道组的北京女知青林达来劝解,谁料想无心插柳柳成荫,倒成就他俩的一段恋情,虽然路遥与林达的婚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曹谷溪在各方面的鼎力帮助却使路遥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曹谷溪感慨:“外表强大的路遥心灵深处是很自卑的”。

    6.jpg

            在县文化馆油印小报《革命文化》上,曹谷溪力荐路遥写的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明明感冒发高烧,干活还往人前跑。书记劝,队长说,谁说他就和谁吵。学大寨就要拼命干,我老汉走着就想跑!”选发时,曹谷溪泛起惊喜,从小诗里看到了路遥的写作灵气。他寻思,文学能产生光亮和力量,应该全力把路遥拉到写作的路上耕耘开拓,兴许日后就会造就出一个文坛名人呢,那时曹谷溪也没想到路遥日后成了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啊!

        1972年9月,曹谷溪主持创办《山花》文艺小报,16开4版,铅字印刷,带动了全县的文艺创作热,先后涌现出路遥、史铁生、陶正、海波、远村、厚夫等一大批作家诗人,延川一时被誉为“诗歌大县”,形成全国瞩目的“延川山花文艺现象”。“创刊号上发表了我的散文《桃》和路遥的诗《王老汉一辈子爱唱歌》。那时没有固定编辑,没有办刊地点,就到我的办公室办,自己当编辑。”曹谷溪自说自答:几十年来《山花》为什么经久不败?由它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红军儿子延安娃,烽火中出生,红旗下长大。毛主席给我三件宝,枪杆笔杆锄一把,扛锄我会种庄稼,挥笔满山开诗花……工农兵定弦我唱歌,工农兵爱啥我唱啥!”《山花》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无愧于时代,路遥像海绵一样在生活的海洋里汲水,不少好作品都发表在《山花》上,读者记忆深刻。

    7.jpg

            路遥曾在1980年致曹谷溪的一封书信中提醒:“静下来专心搞点创作!”而曹谷溪更乐于做当“人梯”的事。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路遥小说选》让包销3000册书时,路遥第一个想到曹谷溪,让这位“社会活动家”在延安落实订户,曹谷溪二话没说就答应此事。而真实情景是,为成全路遥,曹谷溪把这3000册书“包销”到自己家了。路遥知道此事后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曹谷溪真是个好人,他对朋友弟兄再不能了!”试想,倘若没有曹谷溪及时援手,路遥能静心搞创作吗?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曹谷溪深知青年人奋斗的艰辛,面对一脸真诚的文学青年,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帮助他们,喜盼延安文坛出人才出作品。失之东隅者,收之桑榆,事实上,路遥以创作成就自己,曹谷溪却以奉献成就自我,他俩都是平凡世界的不平凡成功者。

            艰辛写作终于累倒路遥,他英年早逝!曹谷溪悲痛万分!路遥遗嘱把他埋在延安黄土山上,与生他养他的陕北高原融为一体。曹谷溪为此奔走三年,最后让路遥安息在延安大学背后的一架山梁上,墓地的山坡翠柏环绕,白杨高耸,曹谷溪还特别托人从陕南运来两裸白皮松栽植在墓的两旁。此树是路遥生前所爱,曹谷溪不仅让他回到了他所无限爱恋的故土,还满足了他对白皮松的脉脉情思……

    8.jpg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人生格言,也是路遥精神最简炼概括。路遥这种精神,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激励人们奋进、奉献!路遥经受过生活磨难,却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路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近年来,路遥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拍摄完影视再改编成话剧等剧种上演,一直受到热捧,“路遥热”又势不可挡地向人们扑面而来!曹谷溪感叹:社会越发展,越文明,路遥作品及他的人生价值就越显弥足珍贵。当下的文学青年,应更多关注这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用真情书写中国梦和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新的征程,新的命运。

            曹谷溪夸赞:“路遥就是这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坛英杰。路遥所有作品都是励志的,都是鼓舞青年积极向上的,鼓励人们用青春和生命去完成历史交付的神圣使命,鞭策作家像山花植根于新时代,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来”。是的,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依然照耀现实,滋养生命,催人奋进,鼓舞更多的人深情走在平凡世界里,认真撰写人生这本大书。哪怕生命中充满无奈和惋惜,这世上所有的美好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实现和存在,也要义无反顾去用奋斗触摸梦想,因为那必将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

     

            “生命不息就要为陕北文化耕耘不止”

            延安是一块神奇土地,更是一块文化富矿区,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黄土风情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现代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广阔舞台。      

            曹谷溪在《高原儿子》里写道: “我是高原的儿子/出生在这无定河畔一个小小的山庄。---/呵,我老了/也许明天要告别这个世界/我不希望/但绝不悲伤/请把我埋葬在养育我的万山丛中吧/活着,要做您忠诚的儿子/死了,也要肥一片您贫瘠的土壤---”多少年来曹谷溪坚持初衷,期间也有调动到省会西安的机会,他都谢绝了。他的根在这里,与这块土地有一种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如果离开,创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曹谷溪虽属蛇,但他总是吐着火信子,激情澎湃,燃烧并快乐着。他的许多诗像在地壳下长久运行后喷发出来的岩浆,拥有大能量。他的诗无论写景还是状物,总能融入主体生命情感,喷发出主体生命投射的想象,抓住读者心弦。他那首流传甚广的《黄河》就是其主体生命的象征性写照。而《在轩辕古柏的浓荫下》里,则是饱经沧桑岁月后大胆奇伟而又独特浪漫的想象。这种想象,只能属于曹谷溪这位悟透岁月沧桑的陕北血性老人,读他的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总感到血在燃烧、心在跳荡。

            他更大的乐趣还在于为陕北编撰地方志类别的文典或文库。

            2012年从《延安文学》主编岗位退休后,曹谷溪并没有清闲下来,他的家俨然成了一个办公场所,他甚至比上班还要忙。他为一个个登门求访的文学新人悉心指导,帮助修改文章并推荐报刊发表;他担任《路遥研究》主编,自筹经费保证刊物按期出版;他受邀讲座,为陕北文艺繁荣和路遥文学精神传播,不辞辛劳,日日奔波。2013年,他自费开办学习型谷溪书馆,对社会免费开放,随时可进行学习、参观、阅读、交流。书馆藏书丰富,累计接受参观学习者已逾几万人。曹谷溪还为梁家河知情旧居、陕西省档案馆捐出自己收藏的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开办沼气等先进事迹材料及图片。2016年,曹谷溪接受中共党史出版社采访,撰写发表长篇访谈文章《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此文在《学习时报》发表后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被收入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和众多高校学习和励志的案头必备读物。曹谷溪还义务担当起宣传以习近平为代表的知青精神的宣讲工作,先后接受中组部、交通部、西北大学等单位邀请,作“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的专题讲座数十场。

            曹谷溪先后主持编纂了《绥德文库》《志丹书库》《延川文典》《宝塔文典》《西北作家文丛》共78卷、104册,为世人研究陕北文化提供了一座丰富宝库。这是一个多么浩繁的工程,这又耗费了他多少心血?然而他却平静郑重地说:“生命不息就要为陕北文化耕耘不止”!他更大的担当和抱负就在于这一摞摞的陕北地方志精品文典、文库。

            绥德地处陕北腹地,在相当长历史时期一直是陕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秦汉名邦”和“天下名州”誉称。由曹世玉、曹谷溪主编的18卷藏品《绥德文库》,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套逾千万言的大型文库完美阐释了绥德这块陕北文化腹地对于整个华夏文化原初生发的历史意义与文化蕴涵。文库包括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戏剧曲艺卷、秧歌艺术卷、民歌卷、唢呐音乐卷、石雕艺术卷、汉画像石卷、民俗风物卷、民间故事卷、人物卷、文论卷、政论卷、纪实文学卷、谜谚谣联卷、美术、书法、摄影卷和绥德州志光绪年版点注本和绥德州志(光绪年版)点注本等,是陕北历史文化全方位多侧面的辉煌呈现。这套历时18个月才编撰完成的地方文库,是一项颇具意义和影响的文化工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与收藏价值。

            编完这几套文库文典,曹谷溪有了更深感悟:陕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延安文化首先是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所以在这个地方,闪烁出一种特殊光芒,给予这方土地一种包容性、奉献性和担当性。圣地延安13年,文化延安5000年,陕北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革命文化是在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如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这部诗作成功是陕北文化的成功,李季广泛引用陕北民歌原始材料,作品是陕北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结合出现的一种经典叙述形式,很显然就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由贺敬之和丁毅创作的《白毛女》也是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结合的产物,主题围绕“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进行深刻表达,上演70年来经久不衰,艺术魅力常在。

     

            “克阿教授一生愉快忙着为兴办教育奔走”

            曹谷溪与布里几德·克阿的交往轶事,让我耳目一新。我意想不到的是他这样一个不懂一句外语的延安本土作家,竟然与一个来自美国的不懂一句汉语的“老太太英文教授”探讨过那么多问题,结下了那么深厚的友谊。

            布里几德·克阿女士(Brigid Keogh),190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西方史硕士、东方史博士、英美文学博士、延安大学终生教授。她先后在非洲、亚洲创办过七所学校,执教50多年。1986年,77岁高龄的克阿教授应聘到延安大学外语系任教。她为延安大学外语系创建和陕北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外籍专家”称号和国务院“友谊奖”,并于1988年应邀赴北京中国国庆招待会,1995年获中国永久居留权。在延安大学任教期间,她还筹资22万美元修建外语教学楼。延安大学是她从事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整整十年,她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壮大做了许多有益工作,2007年6月克阿教授病逝后,她的家人按照其生前遗嘱,将其骨灰安葬在延安,她的墓志铭由曹谷溪撰写。

            回忆起与[克阿教授互动的往事,曹谷溪充满深情感与相思:

    9.jpg

    延安大学副校长胡俊生、克阿外孙女Kalo女士、延安大学国际处处长吴卫东及仙鹤岭总经理宣永红为克阿女士纪念碑揭碑


            克阿教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的好友,我的偶像。“到世界最贫困的地方兴办教育,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献身”,是她的承诺;她称自己是“世界公民”。血统、国籍、肤色和语言都无法阻隔她对人类的至爱。她是延安大学建校50多年来的第一位美籍教授。关于她的故事,在延安早有传闻,因为忙于公务,我一直无暇拜访。一个偶然机会,一家电视台与延大合作要拍摄一部关于克阿教授事迹的专题电视片,邀我撰稿。于是,我便有了一个与延大校报邓世宏一起采访克阿教授的机会,有了一部在国内外播映的电视片《秋叶正红》和在陕西作协举办的第二届“双五文学奖”获奖的长篇纪实文学《圣女克阿》。我与邓世宏都不懂英语,克阿教授也不懂汉语,我们的采访活动几乎全部在延大外语系副教授郝瑜的帮助下进行,外语系的高登亮副教授和康建晓也当过翻译。对克阿教授的采访先后大约有多半年时间。每星期交谈一次,每次谈两个到两个半小时。为达到较好采访效果,每次结束时就商定下次采访内容。

            记得有一次我对克阿教授说:“克阿教授,如果您同意,下次交谈讲几件您一生中最愉快的或最痛苦的事儿。”

        “对不起,我一生都很愉快,我从来没有痛苦!”

        “能不能换句话说呢?讲几件您最愉快的事或您感到遗憾的事情呢?”

        “您这个人真厉害,”她摊开两只手,微笑着说:“毫无办法,每一次谈话都得让我认真准备之后才能回答您。”

            克阿教授给我讲过电视片《秋叶正红》在日本、美国和罗马播映受到好评的情况。世上的事,往往是出人意料地奇巧。美国马里兰一所中学有位叫玛格利特的教师,看了《秋叶正红》后,对延大产生强烈兴趣,她挤出时间来到中国,为自己能做两个月时间的延大教师而深感荣幸。

            那次,我对克阿教授说:“我与邓先生撰写的关于您的纪实文学,我决定在我主持的《延安文学》上发表,发表的时候我想配发几张照片,请您选择您最喜欢的照片给我”。“由您来决定吧。我相信您所喜欢的,也一定是我所喜欢的。”我与她开了一个玩笑:“克阿教授,我非常喜欢那位经常与特温斯(她的一位年龄最小的哥哥)一起游泳、划船的那位爱尔兰姑娘的照片!”

    11.jpg

    曹谷溪(左一)在延安大学采访美籍教授克阿(左二),外语系副教授高登亮(右一)担任翻译


           “您总是像外交官似的,一本正经地说一些让人愉快的话。”克阿教授接着说:“您的话使我想起一首爱尔兰民歌:“有谁迷上一个爱尔兰姑娘, 她就会占据你的整个世界;若干年之后,不管她变得何等苍老,在你的心中,她永远年轻!” 我对她说:“我对这位爱尔兰姑娘正是怀有这样的情感,非常抱歉,她的年龄比我的母亲还大。”我的话把这位83岁的克阿教授逗得更乐了。她拍着我的肩膀说:“我可以做你的奶奶了!我可以做你的奶奶了!”

            与克阿教授的每一次接触都使我感到非常轻松,非常愉快。

             我得益于与克阿教授的结识。但是,也曾因此而遭受过“麻烦”。众所周知,1989年春夏之际,我正是这个时候与邓世宏一起采访克阿教授的。这本来是一件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事情。可是,在一些“政治觉悟”非常高的人看来,大有“里通外国,煽动动乱”之嫌。于是,他们便打了小报告:“动乱期间,曹谷溪频繁出入延安大学,并多次与外国人接触,行迹十分可疑……”我去找一位主管领导说明情况,他大惑不解:“那时候你果真去了延大?”我如实回答:“去了,先是骑自行车往返,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连吃饭住宿都在延安大学。”“你接触外国人了?”我说:“接触了”。那位领导对我所犯“错误”大为震惊,用手指敲着写字台:“你这个曹谷溪,你这个曹谷溪!”我对他的无知感到哭笑不得。

            终于有专案调查组到延安大学落实我的问题。延安大学申沛昌校长说;“曹谷溪是延大请来的,他不但与动乱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我由衷感激申沛昌校长的不仅是那份盖有“延安大学”印章的证明材料,澄清了我没有“里通外国”,更重要的是他为我提供了采访克阿教授、使我们成为真诚朋友的机会,他还为我打开一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克阿教授豁达爽朗的性格,博大开阔的胸怀,崇高杰出的情操和她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启迪、鼓励了我。当只有49岁的我就感到已经衰老,可体瘦若柴、背驼如弓,已是83岁高龄的克阿教授还站在中国讲台上抡着自己的臂膀:“我强壮,我奉献!”一个外国人,把中国的事业当成她自己的事业,不辞辛劳为延大“完美”与山区教育发展而奔波呼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和父老乡亲去奋斗去奉献呢?

    111.jpg

    克阿外孙女Kalo女士与克阿雕像合影


            克阿教授一生都在世界各地奔波,却把最终的归宿选在了延安,并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设立成“布里几德·克阿奖学金”,留给延大外语学院的学生。她热爱中国,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的父老乡亲和延安黄土高坡上的一草一木。

            这之后,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先后加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是海内外大学结成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己任。我由此想到了中外文化交流,想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正如曹谷溪所亲身感受并从中思考归纳的那样——“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而非触发文明冲突的引线。“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带来的不是文明冲突,而是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织就新的纽带,推动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克阿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克阿教授的学生、曾经留学美国如今在延大任教的秦爱红感慨地说。同样说这话的还有克阿教授的保姆董社梅。这位当年只有18岁一句英文也不会讲的小姑娘,在与克阿教授几年的相处中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克阿教授来延大任教时已经76岁高龄,在学生秦爱红和保姆董社梅眼里,她是一个干练、博学的长者,一位敬业、严谨的老师;在同事康建晓眼里,她则是一个有着国际主义奉献精神的女教育家,一个执着、倔强的老太太;而在延安老作家曹谷溪眼里,她是一片秋天里透红的枫叶,一位“美丽的爱尔兰姑娘”。

            克阿教授和曹谷溪,都是“中国梦”的勤劳编织者。(龙之坪)

    1111.jpg